爱国状元吴鲁:清廉勤敏传佳话
2018-09-21 16:52:48    来源:福建日报

    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福建晋江池店镇钱头村人,清光绪十四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十六年庚寅恩科状元,诰封资政大夫,历任陕西典试、安徽学政、代办江南乡试监临、云南主考(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云南学政、吉林提学使、学部候补丞参、图书馆总校等,曾经七次执掌教育与考试事务而被誉为“七掌文衡”,清末教育家、书法家、爱国诗人,福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吴鲁一生重视教育,清正廉洁。他致力于革除陋规,简拔人才,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吴鲁在中状元后的次年六月即受重用,奉命典试(主持考试之事)陕西,后转任安徽提督学政(管教育科举,简称学台,正三品)。在安徽任上,吴鲁巡视督察各府县的教育工作,发现“皖学例有‘免搜检费’,岁科两试为数颇巨,相沿已久,未之能革”,面对陋规恶习,他不但自己带头严厉拒绝这种灰色收入,起好表率作用,毅然革除这种积弊多年的“免搜检费”,为读书人祛除不必要的经济压力,还始终以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己任,认为“培养人才为学臣应尽之职”,注重选拔出身卑微而学业优秀的士子。他白天严格督巡考场,夜间批阅试卷,每要选拔或淘汰一人,必定反复的比对和甄别。经他主持的考试选拔出来的,大多是当地的饱学有识之士。

    六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吴鲁历尽艰险,辗转来到西安,被简放为云南正主考,接着又被任命为云南学政。由于发生战乱,两科考试合为一科,加上副主考受到弹劾而被终止工作,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吴鲁的工作量。考务工作如期完成后,上司要将几份考务工资都发给身兼多职的吴鲁,吴鲁不贪婪,尽管疲累不堪,还是坚持只取自己应得的一份工资。此外,他如同在安徽一样极力振兴教育,提出革故鼎新的“四端”之策,离任之时,前来送别的读书人不绝于道,他们感念吴鲁的教育功绩,在当年纪念民族英雄、福州人林则徐的《去思碑》右边,另立一方《德教碑》来纪念吴鲁,成为清代福建官员在云南任职的佳话。

    宣统三年(1911年),吴鲁看到时势混乱朝政腐败,虽然自己的工作被评为优等,还是婉谢学部尚书唐景崇的再三挽留,辞职回乡,于1912年去世。2013年吴鲁“钱头状元第”被列为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赋清高绝流俗,老垂著作贻子孙”,这一副吴鲁留在状元第里面的书塾联,或许可以概括吴鲁人生际遇和读书追求的一个侧面。

    至今,在吴鲁为官的安徽、云南史书上均记载着吴鲁清廉为官的事迹,在晋江一带更是广泛流传着他的事迹。

    (陈金土 张燕玲)

编辑:王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