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土地的传奇
2017-08-17 10:02:32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一部关于土地的传奇——《白鹿原》读后感

    随着《白鹿原》电视剧的热播,勾起了我重新阅读《白鹿原》的欲望,花费了几个周末和晚上的业余时间,终于重新把这部关于渭河平原上50年变迁的雄奇的史诗级巨著读完。掩卷之后,小说中温厚恭谦但同时又不乏精明的白嘉轩、机关算尽的鹿子霖还有黑娃、百灵、鹿兆鹏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渐渐隐去,留下脑海里更多的是陈忠实对于那片他所热爱的土地的描写。那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原上的人们,同时也是舞台,为原上的人们提供了让人无法推却并且不得不全身心投入的舞台背景。

    神奇的传说

    那确是一个耐得咀嚼的故事:一只雪白的神鹿,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景象!

    这是关于白鹿原得名的传说。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原上的土地被分为“天时地利人和”6个等级。最好的土地是天字号的河川地,一年四季收成的金盆盆。原上的白嘉轩在经历了6任老婆去世后,人生的运气似乎已经全部用完,心情已经走到了谷底。但是在大雪之后的一个早上,在请阴阳先生的路上,他在鹿子霖家人字号的慢坡地里了发现有一个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和一根嫩乎乎的有着五片大小不一叶片的粉白的秆儿,经询问其姐夫朱先生,断定那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他用计采用补差价的方式用自己的两亩天字号土地换取鹿子霖的那两亩地下有宝物的人字号慢坡地。从此以后,白嘉轩运气重新找回,娶了第七房老婆并生下一子,修建了祠堂,族长加身……作者这种宿命的写法显然是增添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神秘性,这种写法同时也寓示着原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丰厚和神奇的,白鹿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的希望,带来的是原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辛勤的耕种

    骡马高扬着脖颈,吆犁人扶着犁把儿疲于奔命。这是陈忠实笔下的田野中耕作的画面。只有亲身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耕作时艰辛,才能够把田间地头的耕种描写的那么真实,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参军之前的田间劳作经历,想起了当时田间地头上的乡亲们劳作时辛劳的情景,这些情景有辛苦的、有喜悦的……书中白嘉轩和鹿子霖无疑对土地是热爱的,耕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有时候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当鹿子霖自己即将拥有一块人字号肥沃的水田地时,心里已经有一架骡子拽着的木斗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着歌。当白嘉轩被土匪打弯了腰拄着拐杖来到田间地头,看到鹿三在棉田地里耕翻土地时,重新激发了他对生活的自信和勇气,他不顾身体的不适,扔了拐杖,抓住犁把儿,夺过鞭子,当他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他的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的悦意的抒情。他一直到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很多时候,人们把土地比作母亲,土地养育了万物,而耕种是农业社会最根本的生存手段,拥有了土地,就能够耕种,也就意味着生存有了保障,就意味着家族和国家的繁衍发展。

    灾害的来临

    干旱自古就是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灾情,或轻或重几乎年年都在发生。严重的干旱直接造成的庄稼歉收和原上人们饥荒甚至死亡。在书中,描写了一场惨烈的干旱:干旱是从春末夏初开始的,麦子上场以后,依然是一天接一天一月连一月的炸红的天气,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土地被暴烈的日头晒得炸开镢把儿宽的口子,谷子苞谷黑豆红豆种不下去。有人怀着侥幸心理在干燥的黄土里撒下谷种,迟早一场雨,谷苗就冒出来了,早稻迟谷,谷子又耐旱;然而他们押的老宝落空了,扒开犁沟儿,捡起谷粒在手心捻搓一下,全成了酥酥的灰色粉末儿。田野里满眼都是被晒得闪闪发亮的麦茬子,犁铧插不进铁板似的地皮,钢刃铁锨也踏扎不下去,强性人狠着心聚着劲扎翻土地,却撬断了锨把儿。旱象一直延续下去,持续不降的高温热得人日夜汗流不止喘息难定。村里的涝池只剩下池心有一洼墨绿色的臭水,孩子们仍然在泥水里浆洗,不几天就完全干涸了,旱象一直僵持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日。这是播种小麦的节令。人们无心赏月无心吃团圆饼全都陷入恐慌之中了。这段关于干旱的描写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烈日炎炎下干裂的土地,让人体会到无法播种,播种后亦无果的绝望心情。在农耕社会,大自然馈赠雨水就能避免干旱,但是大自然不是时时那么慷慨。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也往往一声叹息。所以在做所有事情时,一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及早预防,临危不乱。

    丰收的喜悦

    在小说中,关于丰收场景的描述也是让人想起果实累累的连绵的庄稼地:进入初夏季节,满原的麦子从墨绿中泛出一抹蛋白色,一方一绺已经黄熟的大麦和青稞夹缀在大片麦田中间,大地呈现出神圣和安谧……迎接果实成熟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眼巴巴瞅着麦子一天天由绿变黄,急性子的庄稼人提着镰刀拉着独轮小车走到田头,捉住麦穗捏一捏瞅一瞅,麦粒还是豉胀的水豆儿,惋叹一声“外黄里不黄喀”!于是就提上镰刀拉上小推车回家去了。突然一场温腾腾的南风持续了一夜半天,麦子竟然干得断穗掉粒了,于是千家万户的男人女人大声叹着“麦黄一晌蚕老一时”的古训拥向田野,唰唰嚓嚓镰刀刈断麦秆的声浪就喧哗起来。就在那神秘的短促的一响里,麦子熟透了。我17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我深刻理解陈忠实关于割麦场景的描写,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收割前期盼,期待着果实的成熟,当麦子在神秘的短促的一响里熟透后,和家人们一起拿着镰刀在烈日炎炎下收割丰收,那时并没有感觉有多么的辛苦,感受更多的是丰收的喜悦。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由收割机取代了手工收割,但是还有一些地区主要还是靠人力来解决收割的问题。丰收的喜悦在不同的层面都有不同的体现,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对丰收的期待就是对前景期待,对前景的展望,就像耕耘土地一样,只有辛勤耕耘,才有可能让期待变为现实,得到丰硕的果实,我们的工作也是一样。

    雄奇的风景

    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原上风景的描写:从原顶到坡根的河川,整个原顶自上而下从东到西摆列着一条条沟壑和一座座峁梁,每条又大又深的沟壑统进几条十几条小沟。大沟和小沟之间被分割出一座或十几座峁梁,看去如同一具剥撕了皮肉的人体骨骼、血液当然早已流尽枯竭了,一座座峁梁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如一只铺伏着疥蛙……它们其实像是嵌镶在原坡表层的一副副动物的标本,只有皮毛形态而失丢了生命活力。峁梁上隐约可见田堰层叠的庄稼地。沟壑里有一株株一丛丛不成气候的灌木,点缀出一抹绿色,渲染着一缕的珍贵的生机。只有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刻体验、深刻观察和理解的人,才能够描写出这样的原上风景,这种原上风景虽然不是郁郁葱葱,但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依然是肆无忌惮地、雄奇地、粗犷地美着,正因为理解和融入,所以作者才通过文字引导读书的人一起去感受、理解并热爱上这片土地。

    《白鹿原》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书中关于土地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这片热土的眷恋,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其实土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它给了我们生存的营养,使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子孙,幸福生活。但过度开发,滥用农药等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子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爱护脚下这片土地。(权国林)

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