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板桥!
2015-03-15 21:20:51    来源:晋江市纪委监察局

    潍县的古道上,毛驴三头:一驮清癯老者,一驮诗书阮琴,一驮书童,晃攸而来。道旁人头攒动,父老百姓夹道执酒相送,直至50里。相传此为“风尘俗吏”知县十二载的板桥先生辞官携全部家当回乡之情景,后人津津乐道。

    常常想起他的名字。郑燮,字克柔而傲骨劲节,号板桥而寄寓乡情。

    郑板桥,这位诗人、画家和士大夫,既有文人的疏狂和放荡,又有学士的清正与耿介。郑板桥,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奇才,把他的书画,他的诗文,他的奇闻逸事,他的高情远致,留给了历史,也留给了我们。

    先生画名列 “扬州八怪”之中,所画多取材兰石,而一生尤爱竹。他栽竹,赏竹,咏竹,画竹。虽自谦“信笔乱涂,并无师承”,然所画墨竹浓淡干湿,极具变化;春夏秋冬风雨雾雪之竹各尽其态,爽爽落笔隐寓万千气象,融入世间百态。且看题画诗:“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样写夜间思”——画着,画着,也把自己画成了一竿宁折不弯的竹子,枝枝傲霜,节节干霄,瘦劲孤高,豪迈凌云。这,不正是先生的风骨?

    板巧六十岁时(1752年)作行书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主张“师古不泥古”,不仅画风为清代画坛注入一股新鲜活力,其书法熔篆、隶、楷、行、草于一炉,大胆创新,面目奇异,人称“六分半书”,亦称“板桥体”,其传世作品,信笔挥洒,随机应变,错落有致,素有“乱石铺街”之誉。

    或许,我们读不懂板桥先生的“六分半书”,欣赏不了这个性的张扬。但我们决不会不知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恤民情,爱民如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宰范五年,他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官潍七年,中遇严重自然荒灾连年,他为民请命,毅然开仓赈货,救济灾民,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县中大户轮流开厂煮粥,活民无数。在其时虽为七品小官,却是江水泱泱般的风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个人的价值,并非在他做的官有多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看得有多大,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就有多大,口碑就有多好。先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乃至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永远活在百姓的心目中。

    常常想起他的经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读书、写字、作画、做官、归田,样样他玩得漂亮,哪一样才是他乐以愿为的呢?或许在他的“糊涂哲学”里我们读不懂,又何须读懂呢?只知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于他的种种: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风尘俗吏”、“徐青藤门下走狗”、“乱石铺街”、“难得糊涂”

    ……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板桥,壮哉!

    一竿瘦竹,两袖清风,应该是先生的写照吧?(张谋含)

编辑:丁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