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防腐剂”
2013-10-17 21:29:30    来源:晋江市纪委监察局

    何为“慎独”?《辞源》注:“于人见闻不及之处,能谨慎不苟也。”

    何为“防腐剂”?《辞源》注:“杀菌药也。物腐由于霉菌,故有用剧烈之药品以杀之者,如酒精、石炭酸、亚硫酸、硝酸钾、亚砒酸、石灰水、昇汞水等。菌霉既死,物自不腐。”文中比喻反腐倡廉的思想武器。

    “慎独”是古代儒家学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标准。《礼记·中庸三十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湏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稳,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上天将阴阳五行的理赋于人,人体现这种礼,修成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按照这性做事,便叫做道,圣人将人们所应当行的道德排成等级,并加以限制,使太过的人俯而就之,使不及的人仰而企之,这就称教。因此,君子对于道,即使在没人看见的时候,也会谨慎警戒,不敢疏忽;即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恐慌惧怕得很,不敢有丝毫怠惰。在幽暗的所在,虽然人们看不见,但心中应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容易看见的;细微的事情,虽然人们观察不到,但心中应觉得这是天底下最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必定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地遵守着道。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更是一种情操。它是我国历代君子们(不管是官人或百姓)修身的准则。

    最隐蔽的事物最能考察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物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品德高尚的君子即使在独处无人监督的地方,也能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所思所行。在一般情况下,人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往往能够做到循规蹈矩,行为合乎情理;但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暴露出人性中的负面——丑恶的一面。有的人公开时能矜持自重,私下里却放荡形骸;在人前道貌岸然,正人君子;在人后则鸡营狗盗、卑鄙无耻。有一幅漫画曰《一日三公》,说的是一个官人他一天做了三种“公”,早上包公(在办公室危襟正座,铁面无私),中午关公(酒肉吃得脸红耳赤),晚上济公(进入KTV如疯济公一样,放荡无度)。

    “慎独”是我国历代清官奉行的修身准则。东汉著名清官杨震,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当时的昌邑令叫王密,是杨震举荐上任的。王密谒见,欲以厚礼重金报答杨震。深夜,王密“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型。

    “慎独”不仅为古代贤人志士所追求,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以贯之地倡导。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提出,一个经过认真修养的共产党员,“即使在他独立工作,无人监督,可以做各种坏事的时候,他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醒党员干部应加强修养,做到“慎独”。

    “慎独”作为古代重要的道德观念,就是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高度重视修身的作用,遵循修身为本的伦理原则。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当下主流社会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缺失的种种腐败现象。

    提倡修养,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慎独”,“忠诚履职尽责,切实维护党的纯洁性”。

    “慎独”是帖“防腐剂”。

    作者:蔡尤资

编辑:丁惠兰